彝族植物药的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顾健 刘振 日期:2023-03-27 来源:互联网点击:493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摘要 目的:为彝族植物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结合目前能查阅的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当前我国彝族植物药的发展现状,总结其中已知药物活性成分。结论:面对西部大开发形势,为彝族医药学发展提出解决问题及建议,阐述建立彝族植物药(验方)按功能主治分类数据库的必要性。

    关键词 彝族植物药 数据库

    1彝族医药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背景

    1.1起源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从而对植物有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的彝族先民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同时也受到疾病的折磨,在这些不断的斗争中,彝族先民慢慢地积累了一些医药经验,后经世代相传,逐渐归纳形成医药体系(1)。

    1.2发展史

    从母系社会开始,凉山的彝族地区常以一种植物代称某个部落或某个部族,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对植物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彝族先民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从毕摩经书《都波巴》(毒的起源)来看,彝族对毒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度建立前,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2)。到了明代,《双柏彝医书》的问世,使彝医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此后又有许多专门综合的著作,使彝医形成了一定的医疗体系。

    1.3彝医用药理论

    从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可以看出,彝族认为:天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彝医划分出哎哺、五行、八卦、气血经络理论、病因病机、预防医学等几个方面,其诊断手法除了有望、闻、问、切之外,还有观察指尖放水、以内关穴为切脉点、取象诊断、方位推算诊断等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手法。其病因病机的阐述也有独到之处,有风证、箭证、毒证、邪气毒气、蛊证、尔证、麻风证、虫证、色劳证、月带证、虚老证、干枯证、闭证、崩证、霍乱证、麻脚证、伤寒缩阴证、伤证、创证、藓证、传染病等。治疗方法则有其独特而简单的原则观点,如汗、清、消、补、温、吐、下等及解毒、疏风活血、杀虫化虫、通经止带、箍疤托脓、生肌收口诸法(2)。

    2现阶段彝族植物药的发展现状

    2.1现有的成就

    在近代,随着一些彝医典籍的陆续问世,医药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使彝族医药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著名彝医曲焕章研制发明了云南白药。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研制的“昆明山海棠”,近年来开发生产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三七皂甙注射液”、“彝心康胶囊”都是获益于对彝族医药文化的深入挖掘。云南盘龙云海药业生产的“排毒养颜胶囊”,楚雄州中医院研制的彝族新药“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毒”、“颈椎胶囊”,云南白药厂用彝药研制的“肾炎灵胶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以彝药为主研制成的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的“肿痛消擦剂”,四川凉山发掘的“木谷补底”,以及深圳市金杉天然植物药研究所研制的抗乙肝新药“色嘎喏”、“白仕奇”等,都是彝族医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所得到的成果。云南姚安县医院研制的“彝止痛胶囊”、“彝止血胶囊”也有很好的效果。

    2.2临床应用

    云南省新平县中医院赵永康应用彝族药“勒柏嘎斯更”治疗出血性疾病。其主要成分含单宁、蒽醌甙、酶、莨菪烷衍生物等(4)。曲靖地区妇幼医院张琦学习彝族民间医生运用单味夏枯草治疗妇女经期吐血,取得较好疗效(5)。绿春县医院方万来运用彝族方氏祖传5代之久的风湿药方(黄膳藤、土茯苓、黄龙藤、五加皮、虎杖、五昏藤、小野姜、兰花岩陀、飞掌血、金荞麦)治愈风湿患者数千人(6)。大理州漾濞县中医刘显翠应用彝医分型疗法治疗泻泄取得较好的疗效(7)。华宁县盘溪医院杨为民用彝方“花竹汤”(竹叶防风、花木通、桑白皮、芦竹根、挖耳草、紫苏、金竹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治愈率达100%(8)。云南中医学院陆平应用彝族民间疗法鸡脚酒治疗痹症,应用彝族食疗木瓜鸡治痹症获得显著疗效(9)。云南中医中药研究所王永发等用彝药尿路康冲剂治疗非淋菌性阴道炎,并与西药美满霉素等对照组进行对照,尿路康治疗组疗效较好(10)。景谷县中医院曹泽民应用彝族草药八角枫、紫金藤等制成“消痹灵”合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经临床疗效观察,其效果满意(11)。云南中医学院李铭等用彝药浆果功劳汤(浆果树,功劳木,白地榆)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肠炎37例,总有效率达86.9%(l2)。楚雄州李文早用秘方蛇毒一枝箭治疗毒蛇咬伤,疗效显著(13)。贵州松柏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李守仪运用彝族民间名医黄松柏研制的痛风灵对180例痛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为93.3%(14)。彝药鬼针草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异名鬼钗草、盲肠草、婆婆针、小鬼针、粘身草等,有清热、解毒、散热、消肿的功效。近年来又发现鬼针草有补益、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15)。

    2.3化学成分研究

    延令草科重楼属植物是一类重要的民间药物,彝医多使用其中的滇重楼和禄劝花叶重楼。重楼中富含皂甙,药理实验证明总皂甙具有抗瘤活性。从中已分离到10余个甾体皂甙,其中重楼甙中Ⅰ和重楼甙Ⅱ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重楼甙Ⅶ有强心作用,重楼甙Ⅳ和重楼甙Ⅵ有子宫收缩作用(16)。

    龙胆科植物斜茎獐牙菜在彝族民间用于治疗小儿痉挛性腹痛,从中分离出18种化合物,此药又作为抗肝炎药青叶胆的替代品,以弥补青叶胆资源的不足(16)。

    通光藤彝医用来治疗气管炎和癌症,其总皂甙经药理实验证实能对抗组织胺,使组织胺引起的气管痉挛松弛,从中分离到5个甾体皂甙(16)。

    灯盏花是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疼和偏瘫的彝药,现已从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制成灯盏花注射液,疗效很好(16)。

    石竹科植物金铁锁是彝族民间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部富含皂甙,药理实验表明有镇痛、抗炎和抑菌等生理活性(20)。

    萝摩科植物断带参,彝族民间用其治疗风湿关节炎及跌打损伤,从中分离到了多种甙元(16)。

    彝医用百合科植物小百部治疗气管炎、肺炎和咳嗽,从中分离到了多种皂甙元[16]。

    菊科植物苦蒿用来消炎、清热解毒,对于肝炎(黄疸性)、中耳炎、风火牙痛等有较好的疗效,从其全草中分离到一个极苦的新二萜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还有待证实(16)。

    川续断科植物大花双参(则非)为云南彝族民间良药,用于治疗妇科的宫寒不孕、崩中漏下、肾虚阳痿及虚劳咳喘等。现已从其根中分离到了多个三萜皂甙及单萜环烯甙(16)。

    斑庄胶囊是名医赵树生先生家传治疗头晕的秘方,以斑庄叶为主药制成的民族药制剂,具有平肝潜阳、祛痰息风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血压偏高、头晕头昏。斑庄叶的主要成分为槲皮甙、大黄素和鞣质(17)。

    彝族植物药“史补”为杜鹃花科岩须属植物岩须,药用全株。别名革灵芝、灵芝草、岩灵芝。功效补肾益精、滋阴壮阳、养心安神、行气导滞、舒肝理气、止痛祛风。彝医多用于治疗头昏目眩、神衰体虚、口干烦渴、风湿疼痛、肠胃气滞、肝气不舒、饮食无味等症。开发利用这一传统药物资源,成都中医学院肖崇厚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从史补全株中分得4个结晶,经元素分析和光谱鉴定,分别定为:正二十六烷、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醇和齐墩果酸。齐墩果酸临床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对症状改善、降酶、降浊、纠正蛋白代谢有显著疗效(18)。

    “落子虚症”为龙胆科植物金青叶胆,青叶胆能够用来治疗病毒性肝炎,从中分离到獐芽菜甙及3个山酮化合物(19)。

    “苯三多七”为罂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从中分离到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19)。

    “利柏喝”为唇形科植物黄花香素菜,用来治疗口腔溃疡、痢病、皮肤瘙痒。从其茎叶分离到延命素和3个新的二萜成分(19)。

    “瓦布友”(紫葳科植物两头毛)用于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从中分离出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的双酮化合物),分别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安定和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19)。

    “活泼楔达韭”(玉叶金花)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肠胃炎等。含有豆甾醇、谷甾醇、三萜酚类、阿魏酸(20)。

    “他漏瞅档”(阴石蕨)用于治疗风湿、肾炎、跌打骨折等。其成分有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等(20)。

    “阿以若资”(鸡根)用于补气活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根含有生物碱、黄酮甙、皂甙、香豆精内酯类、甾醇、甾体皂甙元、三萜化合物。

    “苏和”祛风活络,消炎止痛。其根含挥发油,其茎含有粘液质,为乳腺糖、阿拉伯聚糖。还含有有机酸蛋白质、脂肪油(20)。

    “豌豆跌打”(紫金龙)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出血。从其根部分离出3种生物碱,其中两种为普罗托品和右旋异紫堇丁(20)。

    “年汪辞”(云实)主治小儿麻疹内陷。茎皮含鞣质5.25%,果实含鞣质30%~40%。种子除含脂肪油外,据浙江台州地区药检所测试有生物碱、皂甙、黄酮、甾醇以及萜类、鞣质等。其种子的氨基酸据Evanses等报道含有哌可酸(20)。

    “啊多笨”(茅膏菜)主治淋病尿涩。其全草含矶松素即蓝雪醌、茅膏醌、羟基萘醌、氢化萘醌等多种醌类成分以及脂肪酸、紫草素等。腺毛分泌物含类似胰酸的蛋白质分解酶,通过聚酰胺—G薄层层析茅膏菜最少含有4种蛋白酶的成分。叶含有腐蚀性色素和氢氰酸(20)。

    “虽沙”(功劳木)用于治疗结膜炎和砂眼。从中已经分出了小檗碱、小檗胺等化合物(20)。

    “新诺建马”(磕藤)用于驱蛔通便。其枝、种子含有甾醇、黄酮、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其三萜皂甙酸水解得甙元磕藤酸、阿拉伯糖和木糖。茎皮的甲醇提取物中丁醇溶解部分至少含有两种皂甙(20)。

    “答摸地万”(旱莲草)用于治疗肝炎、痈疮。全草含皂甙1.32%、烟碱0.08%、α—三联噻吩甲基醇以及其乙酸酯α一三联噻吩甲基醇、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2—(丁二炔基)—5— (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乙酸(丁烯—3一炔—1—基)二联噻吩基甲醇酯等。此外尚含鞣质、维生素A样物质(20)。

    “一姑妹班”(火把花根)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其成分经测试含生物碱、酚性物质等。有报道本品含有生物碱、甾体、萜类、卫矛醇、色素、酚性物质、醛酮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和有机酸。又从根中分离得雷藤素甲,从根皮中分离得两个微量二萜类内酯化合物,即山棠素和雷藤素丙。全株除茎皮和果核外,其他部分均含有生物碱,以花部的膜质翅和根皮的含量最高,花其他部分的含量次之。从本品中还分离得到卫矛醇单体(20)。

    “磨米尔”(马鞭草)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赤白痢,感冒发烧,风火牙痛等。其主要成分为马鞭草甙、鞣质、挥发油,根茎含水苏糖。叶中含腺甙和胡萝卜素(20)。

    “燕撵西”(马齿苋)用于治疗骨折。其提取物经化学成分测试,证明有酚性物质、氨基酸及其他含氮物质、大量的钾离子。对鲜品(经炭化有机物后)测定钾离子为3.75%,相当于7.5%的氯化钾,陈品含2.75%钾离子,相当5.4%的氯化钾,提取物通过官能团反应证明有生物碱、香豆素、黄酮、强心甙及蒽醌甙存在。此外,新鲜全草含左旋去甲肾上腺素,按新鲜植物计算约为2.5mg/g,并含二羟基苯乙胺及二羟基苯丙氨酸。叶含0.42%粕胶质的混合物,此混合物经分馏得一酸性馏分及一中性馏分,酸性馏分主要为半乳糖醛酸,其中60%以钙盐形式存在;中性馏分为41%的阿拉伯糖和43%的半乳糖及痕量的鼠李糖,地上部分尚含淤酸及生育酚,并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及维生素等(21)。

    “寒生能”(石椒草)用来清热解毒,止咳。其全株含挥发油约0.15%~0.3%、石椒草碱、芦丁、黄酮甙、内酯、香豆精以及糖、色素、酚性成分、中性树脂。根茎含生物碱。叶中含挥发油约0.6%。根茎中含挥发油约0.04%。茎中含芦丁等黄酮甙及微量的白鲜碱(21)。

    “义彩倒蟹”(朱砂根)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喉症。其根含微量蜜花园(即酸金牛酯)。叶有酚性成分、香豆精类、氨基酸、糖类、皂甙反应,含花色甙(21)。

    “热莫喏起”(羊耳菊)用其根入药。清热泄火,用于牙痛、泌尿系感染。全株含酚类、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糖、皂甙、鞣质。根测试含挥发油、黄酮、萜类、甾醇。根含挥发油0.48%,分离其酚性部分得香芹酚、百里酚;其中性部分得酯类成分。根的石油醚可溶部分分得2种结晶,一种可能是达玛树酯醇乙酸酯,另一种为甾醇。全株含钾盐1.898%~2.480%,以灰分计钾盐达21. 637% ~32.235%。地上部分分离得3种黄酮类成分5一甲氧基—3,5,7,2—四羟基黄酮,5,7,2’,5—四羟基黄酮,7,5’一二甲氧基—3,5,2’一三羟基黄酮(2l)。

    “科基”(阴地蕨),全草入药,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肺炎。叶的浸出成分经水解后得木犀草素等。全草经著者测试,有黄酮类、糖、蛋白质、有机酸及酚类成分(21)。

    “此我差”(鸡矢藤),药用叶,用于治疗鼻窦炎。全草含车叶草甙(猪殃殃甙),鸡矢藤次甙,鸡矢藤甙酸,去乙酰猪殃殃甙,鸡矢藤甙,γ一谷甾醇。种子含油9.1%,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都在10%以上,非皂化部分含甾醇19.6%(2l)。

    “巾桔”(青蒿)彝医用来治疗痧病,痢疾。从本品挥发油中离析得1—樟脑、桉树脑、黄花蒿酮、l—β—黄花蒿醇的醋酯;从挥发油沸点部分分离得到己醛和l—α—蒎烯,由高沸点部分离析得苯甲醇乙酸酯、α一二甲基丁酯、枯茗醛、含氧石竹醛、廿烷,并认为含有单菇醇及倍半萜醇类化合物。国内在寻找抗疟药的研究中,从本品分离得一抗疟有效成分,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定名为青蒿素。还分得青蒿甲素、青蒿丙素、青蒿酸、青蒿醇、青蒿酸甲酯、青蒿内酯V、青蒿内酯Ⅵ和青蒿内酯(21)。

    “日几齿”(钩吻),用其根,外用主治风湿痛。根、茎、叶含生物碱钩吻素子、钩吻素寅、钩吻素卯、钩吻素甲、钩吻素丙、钩吻素辰,其中钩吻素子的含量最高,钩吻素寅性剧毒,为最重要的有效成分(21)。

    “吸吃基”(臭牡丹),用全株。外用主治脱虹、子宫脱垂。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研究所化学成分测试,其茎叶有酚性物、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糖的反应。经进一步提取分离得3个结晶,经鉴定分别为乳酸镁、琥珀酸和硝酸钾;药理及临床验证表明,乳酸镁为治疗子宫脱垂的有效成分,得率为鲜药材的0.03%。另据报道,臭牡丹的新鲜茎叶提取的灭菌水溶液,有明显的黄酮类成分反应,其总含量每ml不低于30mg(2l)。

    “野棉花”(黄葵),彝族用根或花。干燥或鲜用,主治毒蛇咬伤。其种子含麝香梨内脂,还含一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及缩醛磷脂和胆碱缩醛磷脂。干果外皮中含α一谷舀醇。干叶含有β一谷舀酶及β一D一葡萄甙。鲜花瓣中含有γ一谷舀醇和杨梅树皮素及其葡萄糖甙(21)。

    “阿怒块译来”(假地兰),彝医用全草,治小便不利。经贵州省药检所做化学成分测试,有酚性成分、糖类、多糖和甙类、植物甾醇等,无生物碱(21)。

    华西医科大学沈联德从彝药布高滋尔中分离出8种酮类化合物和环烯醚萜化合物(22)(23)。

    彝族民间习用抗肝炎药“布什都补此”即为獐牙菜属紫红獐牙菜的全草,又名肝炎草、水黄莲、草龙胆。“布什都补此”味苦,性凉,入心、肝、肺、脾4经,在彝族民间有悠久的用药历史。该民族药在民间主要被用于清热、健胃、黄疸和非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毒蛇咬伤、溃疡、乳疮、内外出血、胃炎、百日咳等疾病的治疗,是彝医较为常用且功效显著的草药。该药在云南省药品标准(1974年版)中曾作为配方药之一出现。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个单体化合物,包括甾醇和羟基唑酮等(24)。

    从雷公藤中分离到多种二萜和三萜成分,该药已作为治疗类风湿药运用于临床。再有彝药“罗锅底”分离出的雪胆素甲、乙和雪胆素皂甙(25)。

    上面提到的只是彝族植物药中的较为有代表性的例子,其他还有许多彝族植物药均做过基础研究。由此可见,彝族植物药内容丰富,开发价值之巨大。

    2.4彝族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

    彝族医药在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古籍整理、方药采集、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然而彝族医药整个还很单薄,与发展较快的兄弟民族医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彝族医药虽然初步建立起基本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临床诊治上也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而且以大量的文字文献为基础,应该说作为一种独立的、为人所认可的民族医药,具备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这个体系框架中,还有很多的断面,一方面是由于其医学理论散落于各种文献古籍中,尽管有学者和专家进行整理,但是还是很单薄,不够系统化和规模化;另一方面是由其本身的发展流传特点所决定的,其基本的理论是一种朴素的自然哲学,很粗放,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产物。因此很难用现代科学来论述清楚,如哎哺、五行、八卦等。还有彝族医药的封闭性、保守性很严重,各部落都有毕摩(巫师),而且有许多部落之间除了打仗就没有什么来往,要想在这种情况中,把各自的医药知识综合肯定不可能。而且彝族医药知识多以口述流传。上述因素就决定了彝族医药与真正的完整的医药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主要体现在理论和临床严重脱节,不仅不是完整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现代科学交融很困难,发展缓慢。

    尽管现阶段开发了一些新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也应用了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但是从整体来讲,彝医治疗和用药仍然处在比较原始、分散、缺乏科学验证的水平上。这样的治疗经验难以总结提高,也缺乏说服力,不利于彝族医药的广泛推广。

    出于对彝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以及彝族药物在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独特的作用,还有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促进我国医药科学的进展,都很有必要进行彝族药的进一步开发(26)。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彝族医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27)。

     

    本类最新